做好“农业+旅游”文章 为村民打开“幸福门” -凯发官方网站
7月盛夏,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广袤的稻田绿意盎然。稻田的尽头,“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,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”几个大字,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9年前。
2015年7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到光东村视察,提出了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,让这个小乡村拉开了破茧蝶变的序幕,走上了一条绿色农业与特色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。沿着总书记的足迹,近日记者再访光东村,感受9年来全村上下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的实干精神,聆听村美、民富、产业强的幸福回响。
学生们到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研学
建强“火车头” 绘好“同心圆”
一个村发展得好不好,还得看党支部的引领。光东村从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破题,不仅组建了跑得又快又稳的“火车头”,更激活了全村干群团结一心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。
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我们创新实施了‘五学四做三机制’模式。”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介绍,村“两委”成员和驻村干部坚持每周进行集中学习,不仅从书本中学,还从实践中学,坚持学做结合、一体推进。同时不断完善各项机制,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,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转化为发展产业、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。
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、端午节等重点时间节点,该村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,搭建形式多样的党群活动平台,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,主动为群众服务、开展乡村环境整治,带动全村上下团结一心。如今,村民们不仅严格落实“门前三包”制,保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,还自发地清扫村路、维护村容村貌,充分展现了自治活力。
种粮有技术产业有盼头
“粮食也要打出品牌,这样价格好,效益好。”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,9年间,光东村一步步扩大种植规模、打响大米品牌、提升核心技术,实现了从传统的“靠天种田”到现在的“靠科技种田”,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伴随着一阵螺旋桨的嗡鸣声,一架无人机载着肥料稳稳起飞,穿梭于稻田上空,为水稻喷施“营养餐”。稻田两侧,还矗立着先进的监控设备,通过智能高清摄像头和物联网传感器,可以将土壤墒情、温度、湿度等数据传回后台,科学指导水稻种植,提早预防病虫害。
“有了物联网技术,客户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,了解到粮食的生长过程,大大提高了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。现在,我们的大米还没成熟,新粮就已经预订出去十几吨了。”延边吗西达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君说。
科技种田惠及了全体村民,让光东村的大米质量更优、销路更好。2023年“吗西达”大米总销量1000吨左右,其中90%销往省外。每公斤大米售价也从9年前的6元提升到了15元左右,辐射带动了全村3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。
村民富起来年轻人多起来
近年来,光东村依托生态环境、民俗风情和大米品牌优势,积极发展“三产融合”,打造了集农产品生产销售、民俗旅游、观光体验、风味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新区,为村民打开了“幸福门”。
“9年前,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五六万元,村民的收入也只有几千元。通过这些年的发展,2023年,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4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.1万元。”金宪说,一个个数字、一笔笔“幸福账”,折射着今昔巨变,是村民美好生活的最佳见证。
农村要发展,乡村要振兴,还需要有年轻力量。近年来,随着光东村的喜人变化,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了村子里,金明月就是其中之一。
2019年,在外地工作的金明月回到光东村,感受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没想到有一天家里也会变得这么漂亮!现在党和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,在农村也能有大发展,没必要再出去闯荡。”金明月进入村里的大米加工企业做销售工作,将家乡的大米推广到更多地区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,她干劲十足。
崔红松、崔信子也是返乡创业群体中的一分子。2023年国庆节,他们趁着旅游热潮,投资近百万元,将一座老式农宅改造成了集传统民俗和现代时尚于一体的精品民宿。“我们对家乡发展有信心。”崔红松、崔信子说,营业以来,民宿每月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,许多游客奔着光东村的“金名片”而来,又被民宿的特色风情和优质服务所打动,回头客越来越多。
殷殷嘱托记心间,感恩奋进永向前。9年时光,光东村发展变化的点滴故事,折射了延边上下团结一致、开拓奋进的铿锵步履,也体现着各级党委、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情怀。
站在新的起点,延边上下将继续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前行的动力,大步向前促振兴,让更多如光东村一样的和美乡村在延边大地上竞相绽放。
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林茵/文 徐大东/图